最新資訊
- 哈爾濱玉米秸稈顆粒機使用現場 01-11
- 煙臺生物質顆粒機客戶使用現場 05-15
- 蒜皮蒜桿顆粒機生產線使用現場 05-14
- 黑龍江哈爾濱玉米秸稈顆粒機生產線使用現場 05-09
- 金格瑞顆粒機專精特新企業 05-09
4月19日一大早,一輛載著9噸廢木料和秸稈的貨車,停在了平昌縣白衣鎮黃鶴村村口。這些過去難以消化的農業廢棄物如今成了黃鶴村脫貧致富的寶貝。
從2017年起,平昌縣引入科技企業發展玉米秸稈顆粒機燃料能源化利用綜合開發項目,并在鄉村試點建設炭化合作社,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模式,讓昔日的空殼村實現了從依靠“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轉型。
生態循環產業帶動村集體增收
記者走進黃鶴村一間600平方米的秸稈顆粒機秸稈炭化生產車間,兩臺高大的圓柱形設備正在運轉,一旁連接著煙道,經過冷凝、洗滌、過濾等工藝,褐色的木醋液被分離出來,而在圓柱形設備底部,經過6個小時700攝氏度的熱裂解過程,原來的玉米秸稈顆粒機燃料變成了黑色的生物炭。
整個過程可以做到上不跑冒、下不滴漏?!秉S鶴村駐村第一書記王照明指著這套設備說,生產過程無污染、噪音小。
車間一旁堆放著剛剛出產的黑色生物炭,“這些炭一噸可以賣到2000元,我們從外面收購的秸稈廢料是240元/噸,價值翻了7倍多。”王照明說。
生產出來的生物炭、木醋液等初級炭制品由縣上引進的一家科技公司統一收購。王照明介紹,每噸生物炭的賣價是2000元,每噸木醋液的賣價是800元,車間每天能生產1.5噸生物炭和1.5噸醋液,除去原料費、人工費、水電費等成本,每天能有1500元的利潤,年收入能達50萬元左右。
“過去,地里的玉米秸稈都是直接點把火燒了,現在村民把玉米秸稈賣到合作社,不僅保護了環境,還有收益?!?/span>
王照明說,黃鶴村還與周邊3個木料加工廠簽了協議,“他們每天都會拉一車廢木料來,保證車間24小時不停運轉,前幾天我們剛賣了一批生物炭,收入7萬多元。”
這項“變廢為寶”的產業改變了黃鶴村空殼村的歷史。“我們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蓖跽彰髡f,2016年前,村里集體經濟收入為零,2017年靠出租塘庫收入也僅有1萬元。去年,玉米秸稈顆粒機車間試運行雖不足半年,已為村集體帶來11.7萬元的收入。
扶貧新模式讓村民變股東
李金貴是村里的貧困戶,由于缺乏技能,過去只能在家里種點糧,勉強維持生活。去年開始,他成了玉米秸稈顆粒機車間的一名工人?!霸谶@里一天能掙120元。”李金貴說。
村民不僅能在車間獲得務工收入,還能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模式參與分紅。
“我們村成立了玉米秸稈顆粒機合作社,整合了產業扶持資金、貧困戶項目增收資金、上級安排到村的資產收益試點資金等50余萬元投入到合作社,再以股權方式量化給村民?!蓖跽彰髡f,全村88戶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非貧困戶則自愿以現金入股,年底按照實際收益分紅。
由于去年合作社的利潤未達到3萬元,按照年收益5%進行保底分紅,一個貧困戶共分得75元?!敖衲贶囬g運轉,預計每個貧困人口能夠分紅500元左右?!蓖跽彰髡f。
“玉米秸稈顆粒機車間廠房占地少,建設成本較低,生產工藝簡單,村民稍加培訓即可上手。”平昌縣扶貧開發局局長何修德介紹,全縣按照統一設計、統一培訓、統一管理、統一定價、統一回收,分村建設、分村經營、分社核算的“五統三分”原則建設秸稈顆粒機合作社,產品由企業統一回收,避免合作社之間不良競爭。目前,該縣已有13個村成立了玉米秸稈顆粒機合作社,有3家玉米秸稈顆粒機車間已投運。
上一篇: 一文看懂禁燒之下秸稈的變廢為寶之道